Nature-《自然》杂志子刊发表高纪凡与谭海仁研发团队最新成果:实现钙钛矿/晶体硅叠层太阳电池新进展
2024 /06 /08

近日,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高纪凡带领的科研团队与南京大学谭海仁教授团队组成的课题组,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Nature)子刊)上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提出了一种在空气中可规模化制备钙钛矿/晶体硅叠层太阳电池的溶剂工程方法。

钙钛矿/硅串联太阳能电池有望以低成本实现高功率转换效率。然而,由于钙钛矿薄膜会因水分而降解,因此,在没有惰性气体保护环境的情况下,在空气中实现宽带隙钙钛矿(~1.68 eV)的大面积制备仍然具有挑战性。鉴于此,2024年6月8日南京大学Wenchi Kong&谭海仁&天合光能高纪凡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刊发溶剂工程在空气中大面积制造钙钛矿/硅串联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成果,溶剂的性质对水分干扰的程度有显著影响。进一步证明,正丁醇(nBA)具有低极性和中等挥发率,不仅可以减轻可扩展制造过程中空气中水分的有害影响,还可以增强钙钛矿薄膜的均匀性。这种方法使能够在具有大尺寸金字塔(2-3 μm)的双面结构钙钛矿/硅串联电池中实现29.4%(经过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Fraunhofer-ISE)第三方认证为28.7%)的效率,在16 cm2的孔径面积上实现26.3%的效率。这一进展为大规模生产钙钛矿/硅串联太阳能电池提供了途径,标志着其朝着商业可行性迈出了重要一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原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9351-5